《六尺巷》
表演者:潘一菲——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五年级(6)班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一位姓吴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中间隔着一条巷,巷的南部是张英老家,巷的北部是吴氏宅邸。
本来,张、吴两家相安无事。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巷,而张家人坚决不同意,双方便发生了争执,将官司打到了县衙。
一个是当朝大学士老家,一个是名门望族,县官感到左右为难,不敢轻易了断。
见县官迟迟不判决,张家人一气之下便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只要张英出面,这场官司吴家必输无疑。”张家人满怀信心。
看了家中的加急信后,张英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于是,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张英回信,深深领悟张英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便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看见张家退让三尺,深受感动,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诉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邻里乡亲。
“六尺巷”由此得名。
点评:
“六尺巷”的故事寓意深刻,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它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丈量自己的胸襟。
谦让和宽容是做人的准则,无论是身居显赫之位,还是卑微如同草介,都应如此。
宽容之心是求同存异、化解摩擦与冲突的灵丹妙药。
只有人人学会谦让和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